Author Archives: Zhou Renjian

Google的技术布局

前些天是Google I/O大会的日子。Google I/O可以理解成为Google的开发者大会,今年的5月底是第一届,参与人数大大几千人。其中Keynote的标题为“Client,Connectivity,and the Cloud”。看过Keynote视频,发现Google在整体技术布局上非常完备,非常符合Google的整体策略。

Google对互联网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不仅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引擎让千万人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网页,同时在促进浏览器技术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还把Google的大量服务带给广大的用户,譬如Gmail,Calendar等。另外Google同时尝试在山城提供免费的WiFi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这些也正是Google在客户端(Client)、物理连接(Connectivity)和后端服务(Cloud)方面做的大量贡献。

Google有它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人类将人类文明相关的知识都整合起来供全人类使用。Google只是在完成这个使命的过程通过提供买卖广告等手段来帮助整个使命的完成,同时完成自身的成长。而无论是客户端方面(Client)的贡献,还是服务器集群(Cloud)方面的服务提供,还是从Client到Clound之间的连接(Connectivity)方面的努力,都是围绕它的使命的。

说回到Google的技术布局。Google的技术布局也就是围绕着Client、Connectivity和Cloud三者展开的。

客户端Client主要是关注桌面浏览器,同时也关注手持设备,可以猜测不远的将来还会关注到电视的机顶盒。Google Gears主要是针对目前浏览器客户端缺乏数据储存和查询做的一个补充,从而增强客户端的能力。同时Gears给浏览器提供了Offline模式的支持。Google Android则直接把客户端的范围由普通PC和PC上的浏览器扩展到更为普遍的手机设备上,使得更多客户端能够充分利用Google提供的服务。

而在连接性Connectivity方面,主要是为了把更多更好的Clound服务,通过各种程序框架或应用提供给广大的开发者。Google App Engine则主要是提供工具与服务器,让更多的开发者能够开发更多的应用来充分利用Google已有Clound计算能力,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Google Web Tookit则是提供一套开发框架,使得开发基于浏览器的应用更为方便,从而大大缩短开发应用服务的流程降低其难度。

在服务器集群Clound方面,Google OpenSocial则是通过一些的标准,使得面对社交网络的应用更容易开发,而且社交数据的交互更为方便。Google APIs则是提供接口使得普通开发者能够直接开发应用使用Google提供的大量服务,譬如Google的搜索API,Google的GData API等。

Google从搜索入手,进而通过买卖广告壮大自己,继而反过来从Client、Connectivity、Cloud等方面加以布局,为其最终使命铺路,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算法。Google其远见,不得不让人服到心里。

Keynote视频

Posted in 互联网, 算法 | Tagged , , , | 3 Comments

寻呼机、手机与互联网

从寻呼机到手机再到……

寻呼机和手机

1997年的时候,可以说是寻呼机到处可见;2000年的时候,还可以见到寻呼机,不过那时手机已经出现在大学生手中了。而之后寻呼机似乎一下子消失了,而手机一下子全冒了出来。到了今时今日,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而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是带着手机上课,而广大农村的农民也是带着手机去下地了。大家都在说笑,说城市里的乞丐都手拿手机了,这就是手机的时代。全国有几亿的手机用户,而手机数量则正在按照上亿的更新率。而2008年见到寻呼机,已经觉得见到怪物了。

寻呼机,是一个能够单向传递短信息的机器。其他人需要寻找机主,先打电话到Call台,报出想说的一句短话,由服务员转发到寻呼机上。机主收到消息后,可以选择回电。这就是单向短信息的机器。

现在无人不知的QQ,也就是原来的OICQ,最早中文名称叫中文寻呼机,是腾讯公司的拳头产品。而腾讯的英文名称叫Tencent,译为中文就是十分,也就是一毛钱。有一个说法,就是马化腾他们最初开发中文寻呼机的时候,就是要做网上的寻呼机,而打算收费为每条信息十分钱。这一毛钱其实也是原来寻呼机的一次寻呼费用,这也正好是现在手机发一条短信息的费用。

寻呼机的消逝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世人,那是一个被淘汰的产品,而现在手机短信息和网络聊天的QQ都赚的盘满钵满,这是怎么样的一个启示。同样是短信息,手机和QQ的用户数量都已经是上亿用户了,而每年的营收都超过数十亿,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规模?而2000年的时候,谁看到这个规模?

这个世界不是独立的,短信息的发展,手机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2000年存在互联网泡沫,而现在2008年互联网则依旧告诉发展,国内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都是互联网公司,而市值都已经超过百亿美元。如果没有网络,就不会有搜索,也不会有网络聊天,也不会有电子商务,而手机短信息很大一部分来自互联网的外延,那么手机短信息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寻呼机是一种单向接受信息的设备,而手机是一种能够双向接受和发送的设备,这就决定了寻呼机被淘汰的必然性。手机现在不仅是打电话发送短信息的设备,手机更是互联网的终端,和PC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获取更多的资讯。随着手机功能的逐渐加强,手机越来越像一个PC电脑,而Feature Phone、Smart Phone、Service Phone等概念,已经把手机和PC的界限慢慢模糊了。而越来越多的PC应用也开始转移到手机上,所以在手机上看到完整的email客户端、浏览器、聊天工具等都已经是十分常见的事情。手机已经不再是寻呼机的替代物。同样,腾讯的QQ也不再是寻呼机的网络版本。QQ已经是集成了所有互联网上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应用,包括博客、游戏、电子商城、娱乐门户等。手机和QQ的发展可以说是同步的。又或者可以说,手机的发展会跟着互联网的发展,甚至超出互联网的发展。

那么手机后面还会走到哪里呢?Social Networking Mobile?全能智囊?嵌入人体设备?我现在说不上来,隐约感觉手机的进化历程才刚刚开始。

(很久没写这个Blog了,以上是好几个月前写的草稿,现在修改整理一下发布出来。)

Posted in 互联网, 手机 | Leave a comment

Opera Mini以及手机互联网

Opera Mini 4出来一阵子了。

Opera Mini的一个主要特性是针对手机在服务器端对网页进行渲染并进行相关压缩,从而使得下载到手机的网页要比原有网页的尺寸大大减少。而Opera Mini 4的一个新特性是支持带有JavaScript的网页,而且尽量保留原有网页的CSS样式,使得浏览的网页和桌面看到的网页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还支持比较复杂的AJAX应用。对于iPhone内置的Safari浏览器,Opera Mini的体积非常小,只有100k不到,几乎适用于市面上所有高端低端的手机。在速率不高的GRPS网络上,就有很好的用户浏览体验。我个人就是一个Opera Mini的忠实Fans。Opera在Opera Mini出来(记得Opera Mini应该是2006年出来)之前,已经为多款手机做内置浏览器。而其将普通网页的布局调整为适合手机屏幕大小而不出横向滚动条的布局,就大受欢迎。

这里,我不再深入探讨Opera Mini浏览器的技术。我更多地想谈一下Opera Mini在手机业中带来的一种商业模式。

首先,Opera Mini浏览器是免费的,其中提供服务的中转服务器也是免费的。那么Opera公司提供这款广受欢迎的产品,怎么盈利?我从Opera Mini 2到Opera Mini 3到Opera Mini 4,我发现其浏览器导航首页的链接各不相同,可以说上面每一个链接都非常值钱。而且,我相信Opera Mini会针对不同语言的版本会有针对性地列出对应地区的网站链接。这可是说一种广告模式。不过尚未知道Opera是否在不远的将来加入其他的广告形式。

其次,Opera Mini是一种转接手机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产品。大家都知道手机用户比互联网用户要多上几倍,而如何将这大几倍的用户接入到互联网上来,则是一个非常大的蛋糕。如果说90年代末的浏览器大战再次出现的话,那么手机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接口上必然是一个兵家必争的场地。那么如何连接手机到互联网,是否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呢?

还有,Opera Mini对待手机的态度是,所有手机都是一个瘦客户端,而很多工作都转移到Opera Mini的中转服务器上来完成,其中转移的部分使用J2ME的MIDlet。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模式。不仅解决了手机机型以及适用性的问题,而且在对软件服务升级上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服务器提供的服务已经是面向互联网产业的。加入有一天Opera Mini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特定的链接,譬如社交网络或者其他特定的功能,那么这就是非常大的一个用户群。这极有可能是像即时通讯的IM软件一样,可以圈上全球几亿的用户!想象一下,Tencent的QQ吧。

手机产业已经经历了Feature Phone时代,现在还在Smart Phone的高速发展时期,而最后一定会走向所谓的Service Phone。而Service Phone的概念是,手机是一款提供服务的设备,而提供服务的是运营商,或者是随着数据网络速度越来越快,最终转移到互联网上来。而现在互联网上提供的服务会类似的转移到手机用户上。可以想象,现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应用都转移到手机上来,这是多么大的一块蛋糕。

手机和互联网结合是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下具体操作的是怎么样的呢?是以手机为主,逐渐让互联网企业介入来呢?还是说依旧以现在互联网产业为主,入侵手机呢?对此,不得不关注两个巨头,Google和Nokia。Google以搜索引擎起家,现在统治着互联网广告的市场,但是今年早些时候,它已经吹响了它进军手机市场的号角:以开源的Android操作系统,打造新一代的手机网络应用平台。Nokia,全球最大的手机供应商,其旗下的Symbian操作系统占据了60%以上的手机,而Nokia已经开始推广它的Widsets平台,而且它也开始了进军互联网之旅。毫无疑问两者各自坐拥一方的优势,而虎视眈眈另外一方的地盘。不容置疑,必有一场不见血的大战。

在两中不同的做法当中,Opera Mini似乎选择了中间的一种方式,但是依旧是偏重于互联网的方式。

那么,作为一家手机操作系统的科泰世纪,又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在手机互联网、互联网手机中谋求最好的发展机会呢?手机行业中每一个人又应该如何对待将要来临的改变呢?

Posted in Android, Opera Mini, Widsets, 互联网, 手机 | Leave a comment

从7天到1秒的通信革命谈及Twitter饭否

在古代,要传达一条信息,比较常用的是书信,有人送信,方式多数是骑马。如果要加急,则可以使用驿站的五百里加急的方式来传递。当然也可以通过把书信绑在鸽子的脚上,让鸽子飞来飞去,完成信息的传递。有时还可以使用点放烟火的方式来传递简单的信息,譬如万里长城的烽火台。

工业革命让人类文明走进了机器时代,也带来了交通工具的变化,传送书信可以用汽车、轮船等来传递。电子革命则为信息传递带了根本的变化,电报、电话的发明,实现了远程通信。而收音机、电视的发明给广大人民带了新的娱乐方式。计算机革命则给现在的社会带来不可想象的改变,互联网不仅带来了信息爆炸,还带来了新的产业,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上有不同的交流方式。譬如,展示个人主页,写博客,摄制个人Video,论坛发帖拍砖,BBS灌水留言,邮件组讨论问题,Twitter饭否),即时通信聊天或者聊天室聊天, 等等。

在这里,我们来看一个趋势:

  • 书信进行通信的话,大概需要3~5天的投递时间,一个来回需要1~2周的时间。
  • 通过写Blog进行交流的,写一篇不长不短的博文,需要30分钟左右,而自发表到正常读者读到,可能需要半天的时间,甚至是一个天的时间。如果读者留言评论,则作者收到评论可能也需要半天的时间。
  • 通过Email进行交流,一封普通email大概5分钟或者2、3分钟,如果双方都在线,基本上一个来回也就10分钟或者更短。
  • 使用手机短信进行通信,则写一条短信大约30秒,发送过程大概5秒,而收到短信回复,也需要30秒时间。
  • 使用即时通信(IM)进行交流,那么写一句话发送可能需要10秒,一个来回可能就20秒左右。
  • 电话或者是基于互联网的IP电话,则一句话的来回也就是5秒之内吧。

基本上交流的频率越来越高,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越来越来越短。

今年2007年,有一个用得非常广泛的应用就是Twitter(国内是饭否),它的一个目标是用更快捷的速度随时随地把“我正在做什么”的信息与朋友共享。能够和各种即时通信工具进行绑定,还可以和手机进行绑定,做到随时随地的共享。而一条Twitter记录,通常控制在170字以内,也就是一条记录可以在1分钟内完成。

我发现,自从大家开始使用饭否(类Twitter)之后,朋友们写饭否要远勤快于Blog了。对此我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时间是一个问题,写一篇Blog需要30分钟会给人一种压力:这是一个大任务。而写一个条Twitter记录,则只需1~2分钟,一般人都可以轻易地完成而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在使用饭否过程中,我一开始试用了一阵子用MSN绑定饭否的做法,后来我发现饭否的朋友发信息的频率实在多了,频频的饭否信息非常影响我的注意力,所以我把MSN和饭否的绑定去掉了。而回归到一天收到查看饭否10次左右的方式(不是很方便的说)。

虽然说通信已经可以支持1秒一个来回的通信,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如此通信方式吗?还是说 Twitter的方式更适合我们?如果说1分钟的Twitter记录要优于30分钟的Blog记录的话,那么下一个成功的应用是什么样的1分钟Twitter记录呢?还是7秒钟的XX记录呢?

下一个通信革命的产品是什么?

Posted in 互联网 | Leave a comment

未来的Giant Global Graph

Tim Berners-Lee最近提出了一个Giant Global Graph的概念。在Graph这个概念之前有过Net和Web的概念。Net是指Internet。Tim B-L说:

It isn’t the cables, it is the computers which are interesting.

Web指的是World Wide Web,Tim B-L说:

It isn’t the computers, but the documents which are interesting

Graph指的是Semantic Web,Tim B-L说:

Its not the Social Network Sites that are interesting — it is the Social Network itself. The Social Graph. The way I am connected, not the way my Web pages are connected.

如果说最初Net、Web、Graph都是指纵横交错的网络的话,那么现在在Tim B-L的重新定义下,它们已经是代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层次不一样,关注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所倚重的中心点也完成不一样。

可以想象,电信行业中对物理连接的支持人员,是不会关注电平等概念的;而机房的服务器管理人员对电缆的关注会虚化为一个概念;而网站开发者则只关注 网页的HTML代码、网页的布局,而对计算机的物理存在几乎是不做任何考虑;网站资讯时代的编辑们,关注的就只是内容的来龙去脉,来自哪里,将存放在哪 里。

而到了Graph时代,关心的是什么呢?已经不再关心我的页面是怎么样的了,更多关注的是我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种关系,譬如我的朋友、我读过的书、我所到过的地方、我所经历的事情等等,而这所有的东西更多表现为一张虚拟的网。

如果从数学术语的角度来说,这则是一个图(Graph)。数学中,对图的研究则更为抽象,譬如顶点数、边数、遍历、关键路径、最短路径、有向图等等。然而这些又不是抽象的,如果将这些图论的理念放到网络世界或者真实世界的关系图中来,这些图论的意义就很明了。

而如果说者未来的Giant Global Graph时代到来了,则大家都在关心图论中的概念了,而大家都不再关心文件页面怎么样了。譬如说,N年以后,大家都在分析自己的Graph是否比较协 调、是否容易扩展、对外接口是否完备,或者都在分析Graph的密度分布,又或者跟其他人的Graph进行匹配搜索,又或者在处理Graph的分块组合, 又或者对Graph进行深度挖掘……这些现在说起来很是虚,可是如果20年前,有人跟你说网页,跟你说Blog,跟你说网络广告,跟你说网络排名,你会同 样觉得很虚;然而今天,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很明了的东西了。

如果说Net时代带来了电信ISP行业,带来了Cisco、华为等设备厂商,而Web时代带了互联网产业,带了Google、阿里巴巴等企业,那么Graph时代会带来什么产业呢,谁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成为新一代的领导者呢?

BTW:最近社交网络(SNS)的广告实在很多,在Google的广告里大量地看到了以Social Graph作为主要亮点的FacebookXing,甚至我都记住了印度的iBibo的OneFamily等等。

Posted in 互联网, 社交网络 | Leave a comment

使命下的YouTube

互联网是什么?

互联网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反过来,如果你想要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就要从不同的观点出发,看待整个互联网。

YouTube的定位

YouTube,去年10月份被Google以16亿美元的高价收购。YouTube作为互联网中的一个不同人眼里的看到的YouTube又是什么?

  1. YouTube是一个视频分享的站点
    很多人将自己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然后再在自己的Blog空间中嵌入代码显示视频,从而达到和朋友分享视频的目的。
  2. YouTube是一个个人作秀的平台
    不少默默无闻的人,通过在YouTube上上传自己作秀的作品,获得大量的眼球。
  3. YouTube是一个用于宣传歌手的平台
    不少娱乐界的公司都和YouTube签署合同,专门在YouTube上播放新人红人的视频,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
  4. YouTube是一个推广大量广告的平台
    Google看到的就是YouTube上巨大的访问量,可以提供销售大量广告的机会;现在Google还在视频中嵌入广告,使得广告无所不在。
  5. YouTube是一个社会网络
    千千万万的YouTube注册用户,是一个不可忽略的SNS啊。
  6. YouTube是一个消耗大量网络流量的网站
    YouTube的网站运营靠的就是烧网络流量。
  7. ……

YouTube的使命

在介绍“使命”观点前,我先介绍“使命”是什么概念。“使命”的定义是,一个网站肩负着一个任务,而为了这个任务使用的手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使命带来的副效应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可能是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使命的价值。

那好,在我的“使命”观点里,YouTube的使命是“找出每一年中最受欢迎的十部短视频”

YouTube使命算法分析

“找出”是一个算法问题。算法通常指整理数据计算得到一个结果。在计算机世界里,算法需要设计。算法设计涉及原始数据、CPU计算、数据通道、内存、结果保存等。算法的好坏是有衡量的。譬如计算时间、所需内存大小、结果优劣等。为了最求最优解,算法需要不断地调整。而且随着事物的变化,算法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YouTube在这么个使命情况下的计算过程。

首先,使命并没有提供数据,那么算法还包括数据收集的过程。这个数据的收集过程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艰难的过程。因为数据来源于用户的上传,所以如何鼓励用户上传、如何控制上传的视频数据是符合格式的而且还需要是合法的、如何避免视频数据重复等都是整个算法的一部分,而且这一步是关键的,没有数据,算法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使命中并没有明确CPU,那么能够使用的CPU是不确定的,需要根据使命进行设计。CPU是整个运算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现在看来,YouTube使用的CPU不仅仅包括服务器端的CPU、浏览者使用终端的CPU,最为重要的是使用大量访问者浏览者的大脑。而人脑是YouTube使用的最好CPU,缺少了人脑CPU,这个使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目前的计算机没有足够的人工智能去判断视频的受欢迎程度。所以这个计算过程中,只能通过使用人脑CPU。然而人脑CPU的指令非常复杂,要有效地设计基于人脑CPU的程序,需要非常天才的设计人员。不过显然YouTube里有这样的天才们。

接着,整个计算过程中需要数据的传输,从中心CPU传到大量的人脑CPU上去。而现代快速的Internet宽带连接,完成了中间的数据通道。这些数据通道也只有这几年才真正建立此来。YouTube可是说是第一个真正充分利用这些数据通道的平台。通过高速的数据通道,分布式计算从真正发挥其不可限量的作用。而且YouTube把计算扩展到人脑上,更是一种创新。

还有,YouTube的内存不限于服务器的内存、浏览者电脑终端的内存,也包括浏览者的记忆。海量的数据,在各处生根发芽了。

最后,YouTube成功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你现在可以享受这个使命得到的结果: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列表。而且YouTube完成使命的同时,也为其自身带了16亿美元身价,而且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广告市场,而且还初步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社会网络。

UGC和人脑CPU

UGC,User Generate Content,也就是用户生产内容。有人从UGC的角度来看到YouTube的成功。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原始数据的收集过程中,确实是用户生成内容。但如果单纯从UGC的角度来看一个网站的成功,那就会更多地看到以用户为主的做法。而实际上,驱动UGC的是后面隐藏的算法,而这个算法实质上就是把用户看作是整个分布式计算的一个计算单元(人脑CPU)。用户重要,而整个算法更为重要。算法的设计决定了用户的作用。而如何充分利用每一个计算单元(也就是每一个用户)的计算能力, 就看算法的设计了。

YouTube这个算法是成功的,成功在于它充分利用了千千万万的人脑CPU。而利用人脑CPU计算的方向也是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个方向。至少可以说这是互联网中的一个必然方向。这个可以从近年来,SNS社交网络的火热就是基于这一方向。

使命扩展与思考

其实十大这种概念在中国BBS上是非常流行的,譬如BBS上有今日十大、年度十大等等。可是由于BBS的限制,并未形成一股Internet全球计算的模式,所以这个BBS的互联网并没有像YouTube一样成功。

不看BBS,来看看豆瓣 。如果豆瓣的使命变成“找出每一年最受欢迎的十本书”,那么也可以同样地作相关的分析。当然豆瓣也带来了其他效应。

这个十大还可以扩展到很多方面,譬如超女就是要“选出每一年最受欢迎的十个年轻女歌手”,如此等等。如果你要做新一个YouTube,从这个十大思想出发,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网站需要生存,靠一个使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资金,也就是风险投资。而一个使命是无法说服VC的,能够让VC投钱的,是商业模式、商业计划。不过,可以放心,如果一个网站的使命已经知道了,其相关的商业模式、商业计划也就会在不远的时候浮现出来的。

那么,如果你要做一个网站,你知道这个网站的使命了没有?

Posted in 互联网 | 1 Comment

为手机疯狂

手机行业,今年有两件大事:

Apple的iPhone iphone.jpg 发布,Google的Android android-phone.jpg 发布。

互联网手机两大行业用户之争

中国的手机数量,已经达到6亿,几乎每两个人就有一部手机。而在大城市里,几乎人手一台手机。互联网用户,目前中国的网民大概是1.5亿左右,是手机用户的1/4。在全世界范围,也几乎是这么一种情况:手机用户要远远多于网民,大概是4倍左右。

手机是消费类电子产品。消费类的概念就是,产品会被淘汰,两三年内换一部手机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据有关预测,单是中国2007年,更换手机就接近2亿部。电脑和电视机也是电子产品,但是电脑和电视机更多是一种工具,更新频率要比手机低。电脑更新频率大概是5年一换,而电视机可能是10年一换。相对来说,手机的更新非常高。

一个粗略的数字是全球手机数量已经是20几亿,且几乎是以每年7亿多在递增。

从用户数量和更新频率的数据看,手机这个产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而且潜力是非常大。任何一个公司,都希望能够从这巨大的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Google作为一家最大的互联网企业,统治着一半以上的搜索市场份额。Google更是一家广告公司,它的目标是要将广告买到用户最多的地方或者让更多的用户看到它的广告。毫无疑问,Google已经看到了而且不可能忽视手机行业中潜在的巨大用户群。现在Google通过一款开源的手机SDK进入这个行业,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操作系统(OS)之争

手机中的操作系统,目前流行的可以说是四种OS:WinCE、 Symbian、Linux、Mac OSX。Apple的iPhone用的就是Mac OSX系统,不过Apple的惯例是买硬件而不是主推OS;即使如此,几百万iPhone的热卖使得这个操作系统已经在市场站起来了。Linux之前是Motorola在推广,有很多小公司追随,但是没有哪一款手机真正流行起来,而这一次Google通过Android加入Linux的阵营,必然是大大增强Linux这个操作系统的真正实力。Symbian主要是Nokia在推广,而Nokia雄霸天下的局面使得这款系统是目前手机中用得最多的OS,可以和微软的Windows桌面操作系统相媲美;Nokia并没有加入在Google的Android倡导下的Open Handset Alliance,其必然是要靠着自身已有的市场份额,和其他竞争者争夺领土。而微软的Windows CE虽然源自于非常吃香的桌面Windows,但是尚未能够在手机产业中拿到和桌面操作系统身份相匹配的市场份额。

无论如何,Apple、Google、Nokia、Microsoft这场在手机OS的战斗已经开始了。可以预见,在手机操作系统的市场里,不会再出现像Microsoft Windows一统天下的局面,最后必然是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目前Google在Open Handset Alliance的结盟情况,以及Google发布Android给社区带来的狂热,还有Google在市场上的表现来看,Google在这场战争中将是不败。狂热追捧的背后是理性的:Java语言的跨平台性,以及Google与各大手机厂商的联盟努力所带来的所有应用跨厂商性,已使得Android架构领先于其他手机架构。

如果说,Microsoft的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占据了全球10几亿的PC;那么Google这个Android很有野心,要统治未来20几亿且以每年7亿多在递增的手机设备。

浏览器之争

Internet Explorer(IE)、Mozilla Firefox、Opera、Safari是目前桌面上几款被广泛使用的浏览器。而很多人应该还会记得90年代末的那场浏览器大战,Internet Explorer v.s. Netscape。IE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而Netscape一落千丈,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从千亿市值跌到几乎一文不值。而Netscape的衣钵继承人Mozilla Firefox近两年组织反扑,才得用新的浏览器框架占据桌面浏览器15%左右的份额。

不过,整个手机设备市场的发展已经使得浏览器的大战燃烧到了手机设备上。热卖的iPhone内置的Safari浏览器,用的是Webkit内核,而Opera Mini也成功地安装到大量的手机终端(注:我本人就是一个Opera Mini的Fans)。Mozilla曾经有个为手机设备开发浏览器的Minimo项目;上个月,Mozilla则正式公布了Mozilla and Mobile的计划。微软的IE浏览器也不会甘愿落后的,必然会随着它的Windows CE进一步扩大它的势力范围。Webkit、Opera、Firefox、IE,谁会是这新一轮浏览器大战的最后微笑者呢?

题外话

中国预计2008年下半年开始营运中国自主产权的3G网络。这必然是2008年手机行业的一件大事,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可能是重新对各大手机厂商进行一次优胜劣汰的洗礼。可能还会有新的公司在这个行业崛起。

如果说Apple的iPhone带来的是用户体验的重大提升,那么Google的Android带来的将是产业的革命,商业模式的革命,这将可能是一场将手机直接纳入互联网行业的革命。

背景介绍

作者本人所在的公司,上海科泰世纪,主要业务是为手机设备提供自主研发的Elastos操作系统。公司的第一款手机已经于10月份量产面世。作者本人的意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带入偏见。

Posted in Android, 手机 | 2 Comments

再说产业链

如果你只是要赚个小钱,可能你只要进入一个前景不错的产业,开个小公司就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赚大钱,那么就成为一个产业的领头羊。或者说能过控制一整条产业链。

譬如说,你赚个小钱,开间餐馆,那么买得菜来,请来厨师,选个好地址,那就行了。可是如果你要赚遍整个世界,那就得像麦当劳、肯德基等全球快餐店一样,需要控制食品的来源,甚至可能是不仅仅自己购买半成品,而且还控制控制食品的原始生产等。还有食品需要包装,那么和纸张供应商或者食品包装商就需要很好地合作。另外,还需要大范围地做广告,需要和广告商处理好,才可以把食品的广告买到电视、地铁、互联网上。而所有的连锁店需要装修,员工需要培训,等等,这些每一个环节都是整个连锁快餐产业链中的一个部分。要赚钱,就必须把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处理好,才能赚钱。不是单一个环节赚钱,而是要每个环节都赚钱,这才是Win-Win的健康盈利模式。

再举个例子,譬如家用电器大卖场,国美、苏宁等全国连锁卖场,也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从电器生产厂商,到物流运输系统,到卖场店家,到销售员,到广告系统,这一整个产业链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另外,所有的商业都是有竞争的,所以每个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同样存在着竞争。竞争对于产业链来说是一件好事,通过竞争产业链才会调整到最优状态。但恶性竞争是需要避免的。而一家企业垄断一个环节对产业链来说是一种危害,也需要避免。

任何一个新兴的产业,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够走到产业链,而产业链也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成熟。那么如何在一个新兴产业中作为领导者引领着走向成熟的产业链就是一个公司能够做大能够赚大钱的最好表现机会了。

一家公司不需要把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做,只需把核心环节把握住,再通过有效的合作,把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给支持起来,只要形成有效的完备的产业链,再继而形成产业联盟,把这个产业链推向成熟,那么就能够在这个产业获得领先地位,也能够通过优化各个环节,节约成本,实现产业的利益最大化。

曾经一位朋友说他做科技下乡的生意做得比较累,很多事情都需要管,而且很难管到位。那我问他,是否这个生意实质上是一条产业链,而现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链,需要他把链上的前后给支持培养起来,而不一定非得把整个生意都做了。他说有道理,却是可以把很多环节隔离开来,让别人来做,从而自己把握核心的环节。希望产业链的说法能够帮助他做成大生意。

在IT界,很多人都在挖掘新的产业,譬如说,网络游戏产业、SNS网络社交系统、网络短视频分享等。一个新的IT产业,现在以越来越短的时间从无走向成熟。而前期的投入,多数是很难看到直接盈利模式的,而很多的盈利模式都是在产业链一步步形成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那么要赚大钱,则越来越需要更大笔的盈利前储备了。这就是所谓要烧的钱。

当你看到某些行业在烧钱的时候,你就知道一个新的产业链就要形成了。而如果你想造就一个产业链的话,请记住准备足够多的钱,把一个产业链给烧出来!

Posted in 说说 | 1 Comment

产业链

什么是产业链?

虽然我们经常会碰到“产业链”这个词汇,但是什么是产业链呢?很简单,一帮子的公司把一件事情所需的头头尾尾、边边角角的事情包了,这就是产业链。一件事情要开始,会存在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如果没有产业链,公司就要担心自己做了其中一个环节是否会做不下去;如果有了好的产业链,公司加盟进来,可以很快就盈利。可是如果没有公司,产业链又无从说起。

说说IT外包。IT外包通常指的是欧美公司将一些软件业务指派给印度、东亚等国家的公司,通过调整时间差和减低人力成本的方法达到IT软件业的有效分布。IT外包也是一个产业链。如果没有欧美的软件公司,如果没有印度、东亚的外包公司,外包无从说起。

中国要搞TD-SCDMA产业,也就是移动3G标准的产业。这是一个目前只有中国在搞的产业。 这个产业需要成长,需要成熟,还需要商业盈利。3G产业需要的不仅需要全球认可的移动标准,还需硬件,还需软件,还需要运营。3G整一条产业链,需要完整才能够成长、成熟和盈利。而支撑整条产业链所需的公司非常的多,所需的投资也是以数亿计。如何启动这么一个产业链,如果控制这条产业链的成长。这里需要要宏观调控,也需要市场导向。但无论如何,现在虽然中国的3G还没有最终上牌照,但是你已经看到整条产业链已经完成,而且还是健康地成长着,大唐、展讯、中兴等以及无数小公司都在支持着这个产业链。

网络广告,也是一条产业链。如果说线下广告或者平媒广告已经发展很成熟的话,那么网络广告是最近几年才随着Google的广告系统走向成熟。现在我们可以看到Google是网络广告的巨无霸,数十亿美元的广告收入,而千千万万的中小网站成为了网络广告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没有广大中小网站,又或没有像Google这样的广告公司,那么网络广告能否走到今天这个样子吗?还说网络是否如今天这样红火?

现在,我们还可以见证另外一条可能的产业链的形成和成熟。这条产业链,就是社交网络系统(SNS)。SNS也不是今天才出现,早些年已经有Friendster,而MySpace和Facebook是这两年新兴的宠儿。早些天前,Facebook的身价也已经到达150亿美元。现在社交网络的规模都已经是千万级别的。可以说每一个使用Internet的人,都会在某一天成为社交网络的一分子。社交网络有了来源充分的用户,而且还有成熟的网络传输,还有成熟的运营,那么还缺什么呢?或许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是目前所需的。而今年早期,Facebook推出开发API,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应用,更是让整个SNS世界为之兴奋,而数以千计的新应用随之涌现。而上个周末,Google推出了OpenSocial API,联合了除Facebook之外的大大小小的SNS社交网络,作为一个产业联盟,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应用。如果说一个产业走到了产业联盟,我们可以说,这个产业已经开始成熟了。

关于产业联盟,今天又有另外一个消息,Google推出其被广泛猜测的Google Phone操作系统Android,其形式是结盟除了Nokia之外的广大手机生产商和广大的移动运营商,譬如三星、中国移动、摩托罗拉、高通、宏达和 T-Mobile等。虽然手机产业已经成熟,但是Google通过新的操作系统将产业中的这些公司重新联盟起来,也必将使得整个产业再上一层楼。

那么,一个新的产业正在形成,如何充分地利用产业链成长过程中的机会,并最终把握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呢?或者如何成长为一个产业的领头羊呢?另外,又是如何去挖掘出新的产业,或者如何添加一个新事物为让旧的产业链升级呢?

有空再谈。

Posted in 说说 | Leave a comment

跟老板

在IT界,要么自己当老板,要么给老板打工。而能够成为老板的不到0.01%,那么我们99.99%的人都是要给老板打工。所以我这里就先说打工的如何跟老板。

大老板

进一家公司,需要考虑什么呢?公司的规模?小公司可以变成大公司,而大公司可能经营逐渐惨淡……公司开的薪水福利?钱的多那一家就一定是最好的哪一家?该如何选择一家公司呢?

这里撇开无关紧要的因素,我觉得,你需要看这家公司的大老板。如何评价一个大老板呢?大老板有没有成功过?大老板是否有其他行业的经验?大老板有没有眼光?大老板人格魅力如何?大老板……可能这些问题你一时回答不上来。但这些答案都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到。譬如说,可以Google大老板的来龙去脉。如果你Google百度不到的话,对不起,这个人尚未成功过,甚至是尚未失败过。不是说这个老板就不行了,可能这个老板就像很多新创业者一样,尚未到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地步。这个至少要求你必须从其他方面来了解大老板的情况。这个时候,老板身边的人,就是最好的了解对象了。譬如说可能和你面试的HR会跟你吹嘘大老板的情况如何如何,公司如何起步等等。如果HR不说这些,那么你至少应该问HR关于大老板的情况,从中你可以了解到老板的情况可能是你选择一家公司的重要因素。当然如果能够和大老板谈谈话,交流一下,更是可以深入了解老板的眼光和人格魅力。

我工作第二年,换到上海普元,面试时HR就跟我谈起普元创始人刘亚东的事迹。我当时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HR要在面试时大力谈起大老板的情况呢?现在,我重新想起来,觉得HR这样做是对的,而我当时是多么的幼稚,尚未体会到选择一家公司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大老板是最为关键的呢?

因为大老板才是真正让你能够富起来的人。Google的创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能够让你在5年之内成为千万富翁,Baidu的李宏彦可以让你5年间成为百万富翁,Alibaba的马云能够让几百人在7年间成为百万富翁……这些大老板是没有辜负员工的努力,让每个员工都得到了超额的回报!能够选择到这样的老板,才是人生的幸运!不过选老板不是碰运气,靠的是个人的眼光和能力!

小老板

这里的小老板不是说那些没有带领你走向百万富翁的老板。虽然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老板只是让自己富起来而没有能力让跟随的员工富起来。我这里不去声讨这些老板。我这里要探讨的是夹在大老板和你之间可能存在的多个小老板。或许你可以选对大老板,但是在大老板和你之间,有很多层!而你工作中接触的,大部分都是中间的老大们,这里我称之为小老板。

小老板也需要个人的选择。虽然大体上进一家公司,可能根据实际需求,需要跟不同的小老板,但是总归可以从个人的角度上选择究竟和谁同事。因为小老板可能会慢慢变成大老板,而随之而来可能是你会变成小老板。那么跟哪个小老板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 跟人不对,是会出现虽然工作好几年了,可是却上不去,从而不得不跳槽的情况!好的小老板需要有能力自己成为大老板,而且还需要能够带人上一个台阶,至少要让手下能够成长起来。员工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可能不仅是工作技能上,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譬如见识,心智,交际等。记得上海普元的VP司建伟,虽然不懂技术,但是带领研发部门时,培训员工如何提高自我效能管理等,也是很好的。

如果说大老板是让你5年10年富起来的人,那么好的小老板是让你在一两年之内成长起来的人!

自己当老大

说了大小老板,还得说自己当老板,或者说自己当老大。当你手下也有人的时候,你不仅需要自己继续发展,还需让手下成长起来。如果你是当老板,还需要考虑如何让手下富起来。这样才是好老板。当大家用曾经用来选择好老板的条条款款来要求自己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会成为大好老板。

自己当好老大或老板,才会真正让自己成为有事业的人!

Posted in 老板, 说说 | 1 Comment